#
#
#

        潘鲁生:扎根传统且锐意出新

        作者:潘鲁生2025-11-14 09:12:08 来源:中国美术报

          《烽火燎原,吞噬豺狼》365×217cm 纸本指墨 2025年

          近期,刘万鸣的艺术展览接连举办,备受关注。不久前,他的个展在西安成功举办,这次又来到齐鲁大地,在山东美术馆呈现了一场综合性、学术性的展览。这不仅为山东广大观众,特别是美术界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契机,也再次彰显了刘万鸣作为当代中国画领军人物的重要影响力。

          刘万鸣的艺术实践,鲜明地体现出两大特质:一是扎根传统,二是锐意出新。

          首先,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宋元时期的美学精神与笔墨体系,有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宋元绘画所崇尚的格物致知、静观内省、精微写意等理念,已深深融入他的艺术基因之中。

          其次,他善于“出新”——从题材选择、笔墨语言到对万象世界的观察与表达中,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在这个过程中,他构建了一套具有当代意识的中国画转化路径,回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怀有强烈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他深知,中国画的发展不能停留于临摹,必须在传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创新。尤其在花鸟、人物等题材上,他既尊重传统法度,又赋予笔墨以新的认知与表现维度——既有古意,又具今情;既见功力,又显个性。

          尤为可贵的是,刘万鸣的绘画风格鲜明:观察事物非常精细,笔墨运用独树一帜,整体风格清雅而沉厚、宁静而富有张力。这种“习古而不泥古,守正而能创新”的艺术态度,使他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中一位难得的、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知识型艺术家。

          我们今天强调“知识分子画家”的责任,正是要求艺术家不仅要有技艺,更要有思想、有文脉、有时代回应。刘万鸣正是这样一位践行者。他以笔墨赓续中华文脉,以创作回应时代精神,做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书法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画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基因与民族审美。在新时代背景下,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生,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刘万鸣的展览,为此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答案:唯有扎根传统、面向当代,才能让中国画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最后,衷心祝贺本次展览圆满成功!也希望广大美术同仁能在刘万鸣先生的作品中获得思考、启迪与共鸣,共同推动中国画在新时代的高水平发展。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