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成式AI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刘保玲 谢力2025-11-14 09:00: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一些遗产项目因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陷入生存困境;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保护方式难以全面呈现非遗项目中蕴含的隐性知识与非凡技艺,进而导致人们对一些非遗项目的认知不够全面。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激发非遗发展活力,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

          生成式AI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技术,该技术依托先进的算法和模型,能够以海量数据为训练素材进行深度学习,按用户需求生成个性化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代码等内容。在非遗传承中,该技术能借助深度学习与算法生成,实现文化元素的精确提取、重构与再创造,进而有效丰富非遗传播形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生成式AI在非遗传承中所具备的主要优势

          生成式AI并非对既有内容进行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对非遗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依托特定技术,推动非遗的转化与传播。简言之,生成式AI在非遗传承中具备多方面优势。

          其一,有利于促进非遗数据整合与知识挖掘。生成式AI可依托强大的数据整合与知识挖掘功能,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处理。在“非遗数字资源库”的支持下,生成式AI能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对海量、多元形式的非遗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进行系统化处理,辨析不同非遗元素间的内在关联,深挖背后的文化规律与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二,有利于拓宽非遗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渠道。生成式AI具有多模态转化与智能生成功能,可使一种形态的非遗内容转化为其他形态,或生成全新的文化产品,进而拓宽非遗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渠道。在视觉艺术领域,基于扩散模型的AI图像生成技术,可通过风格迁移实现非遗的创新设计;在听觉艺术领域,生成式AI则能够在学习传统音乐旋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即生成传统韵味浓郁又符合当代审美理念的新作品。

          其三,有利于打造沉浸式与个性化体验。依托沉浸式与个性化体验机制,生成式AI能够高效解决非遗传承中的“传播单向化”与“体验表面化”问题。同时,其具备实时交互与动态生成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参与式、个性化的文化体验,让标准化讲解转为情境化感知,切实提升大众非遗体验。

          生成式AI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明确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生成式AI也可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从不同维度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构建起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方法体系。

          其一,推动非遗从物理存在到数字永生。对一些面临传承危机的非遗项目而言,可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与智能建模,为非遗项目创建数字副本,使其突破物理限制,实现跨时空的存取与传播。以安徽非遗项目传承实践为例,安徽艺术学院的研究团队深入歙县、黟县等徽派非遗传承地,系统采集徽州三雕、鱼灯制作、宣纸工艺等非遗项目的图像、音视频及工艺数据,为后续的数字化重构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深度学习与参数化建模等,实现了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存与复原,使进一步、深层次的传承传播成为可能。

          其二,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向当代创意转换。生成式AI在非遗传承中的主要价值,不单体现在资源存储上,更在于其所提供的创新转化契机。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重组,可创造出与人们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产品,比如动漫游戏、文创产品、文化旅游路线、AI数字人等。其中,文创产品设计是非遗创新转化的重要方面。以苏州丝绸博物馆的传承实践为例,研究人员借助包括生成式AI在内的数字科技还原非遗载体,让珍贵的丝绸工艺得以与观众跨时空相见。在虚拟文化体验产品之外,博物馆还与知名文化媒体公司合作,结合科技元素,推出了与苏绣相关的手办,让传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焕发新生。这一创新既彰显了传统工艺之美,又顺应了当代审美理念和互联网经济的消费习惯,进一步增加了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三,推动非遗从专业传承到大众参与。通过降低创作门槛、创新传播形式,生成式AI推动非遗传承从专业化向大众化转变,构建了文化活态传播的新生态。这一路径强调社会大众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旨在通过技术赋能让更多人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与创造者。首先,交互式创作平台是保障大众参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其为大众参与非遗传承提供了空间,使非遗创作不再是专业匠人的独有技艺,而转变为普通大众也能参与的文化实践,扩大了传承范围。其次,在传播渠道创新方面,生成式AI通过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可创造出更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内容形式。比如,一些机构开设的新媒体账号,采用多元化策略发布各类AI赋能非遗传承的视频,让非遗更好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在大众消费中强化价值认同,促进活态传承。此外,可利用生成式AI的情感化设计,增强非遗传播的感染力,使观众在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渐增强与文化传统的连接,进而深化其对传统非遗的价值与情感认同。

          生成式AI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对非遗传承的赋能作用,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网络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互动共生。

          (作者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2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