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西夏陵研学 银川文旅集团供图
西夏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西夏兴衰的见证,也是一座诠释中华文明“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立体文化丰碑。如何讲好西夏故事,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好?西夏陵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探索和实践?
让历史“活”起来
西夏陵是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第41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已不限于历史遗迹本身。
在守护遗产、解码历史的过程中,西夏陵非常注重呈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真实。在保护研究与展示中,西夏陵坚持对多民族文化遗产的平等尊重与系统挖掘。无论是西夏文与汉文碑刻的共同阐释,考古过程中所见文化交融痕迹的科学分析,还是展览中对多民族文物呈现,都清晰传递出一个信息——西夏是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基于实证的解读,是对历史的还原,也是对今日各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
与此同时,西夏陵致力于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当代叙事。通过建设包容共享的文化空间,提供多语言导览服务与标识系统,让不同群体无障碍地“走进”这处遗产。解说内容既突出自身民族特色,也强调其对中原及周边文化的吸收与发展,引导公众理解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价值与地位。此外,推出互动体验项目如西夏文书写、木活字印刷、融合艺术图案绘制等,进一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文化认同。
让故事“暖”起来
西夏陵不仅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与“沉浸式课堂”。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夏陵致力将多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转化为温暖而有力的时代故事,让厚重的历史“暖”起来。
一方面,西夏陵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功能,开发了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项目,推出文物修复、西夏文书法、贺兰石篆刻、扎染、写生等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这些实践不仅生动有趣,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一个核心主题:西夏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它的兴衰折射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些教育实践,以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史实,帮助青少年理解“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另一方面,西夏陵借助科技力量,打造VR(虚拟现实)沉浸体验《神秘的西夏陵》、XR(扩展现实)互动《西夏寻踪》、剧本游戏《消失的国宝》、4D电影《时空秘境之旅》等互动场景,将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同时,推出数百款文创产品、开设西夏市集、发布主题探秘线路等,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抵人心。
以史育人、以情动人,是西夏陵开展教育实践的初衷。凭借系统化的课程、前沿的科技和充满人情味的叙事,西夏陵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信息转化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养分。在这里,研学的青少年不仅能触摸中华民族共同的根脉,还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怀。
让传承“新”起来
在文化传承方面,西夏陵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让厚重的历史“新”起来,不仅意味着保护与研究的深化,更在于如何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阐释,唤醒沉睡的故事,连接当代人的情感与精神。
传承之“新”,在于打开视野、拥抱技术。西夏陵不满足于传统的展陈方式,推动建设西夏陵高精度数字模型与一体化数据库,构建“数字博物馆”“云上西夏陵”智慧平台,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西夏文字、解读文献,深化对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与周边民族交往关系的研究阐释,为传承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传承之“新”,在于讲故事的语态之变。西夏陵的故事将不再是陈列于展柜上的冰冷说明,而是化为可体验、可共鸣的生动叙事。通过建设西夏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馆,引入AR(增强现实)导览、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动态复原西夏建筑、服饰、礼乐等生活场景,打造跨越时空的“历史穿越”剧场之旅,开发基于西夏文化IP的动漫、游戏、影视作品及系列文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在当下、“走”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