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浓乡村——诸暨市镇村书画社团联盟优秀作品联展” 诸暨市文化馆供图
浙江省诸暨市镇村书画社团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许绍满起了个大早。这些天,“墨浓乡村——诸暨市镇村书画社团联盟优秀作品联展”在诸暨市寿崇德艺术馆、诸暨市水彩画博物馆和诸暨城市馆同步开展,他忙着向前来参观的村民讲解。“我的书法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了!”陈家村村民陈均明说,这让他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本次联展的300件作品,出自诸暨23个镇街31个基层书画社的千余名农民之手。今年5月以来,诸暨“村展”系列文化活动共举办近30场活动,并把30场展览转化成“行走的美术馆”,送入全市508个村社巡展,共展出上万件(次)作品,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参与、游客的热烈欢迎。
为何要办“村展”?在诸暨市文化馆馆长郑永看来,诸暨的群众书画拥有良好的历史传承、广泛的群众基础、完备的人才队伍,并且每年都在举办丰富的赛事活动,是一个理想的载体。“可以说,诸暨的群众书画需要的是一个‘出圈’的契机。”郑永说。
在诸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诸暨市文化馆、镇村书画社团联盟及各镇乡街道文化站联合承办下,诸暨“村展”系列文化活动应运而生,以全域覆盖、专业培育、流动浸润等形式,激发乡村艺术活力。“村展”期间,诸暨市文化馆同步推进“翰墨薪传”基层书画培育工程,构建起“名家问诊+实地示范+理论筑基”全民艺术普及体系,将赛事、培训、送展等工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我们通过市文化馆与镇街文化站的双向联动,形成了专家定期下乡指导、基层书画社协同培育的运作体系。”镇村书画社团联盟副理事长蒋万强介绍,目前已培养千余名农民书画家,曾经的“艺术门外汉”如今已能独立创作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这种“专业赋能+群众参与”的模式,让书画社团成为乡村美育的“孵化器”,也让村民真正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了“创作者”。
与此同时,诸暨市各地“村展”探索“一镇一展”,构建起立体化艺术展示网络。以马剑镇“灵山剑水”展为例,八旬老者笔走龙蛇的《壶源江烟雨图》与青年农人初试啼声的《春耕小品》相映成趣,篆隶行草的刚劲与水墨丹青的温婉间,跃动着“耕读传家”的千年文脉。“村民正以‘白天握锄头、夜晚执笔头’的热忱,将戴氏宗祠的翰墨遗风与九灵山房的理学哲思通过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马剑镇党委委员俞婕说。
枫桥镇“三贤遗风”展传递人文底蕴,赵家镇“榧林入怀”展诉说生态之美,浣东街道“苎萝墨影”展现城乡融合新貌,山下湖镇“珠乡墨韵”展书写珍珠产业振兴故事……每一幅作品都是乡村变迁的见证,每一场展览都是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呈现。
诸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村展”为契机,通过“祠堂变展厅、农舍成画廊”的流动展陈方式,让乡村艺术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在扎根乡土、融入乡村生活的同时,推动艺术与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