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笔墨当随时代 陆俨少工业题材绘画中的传统笔墨和现代转型

        作者:李文玲2025-09-06 08:42:19 来源:美术报

            (1/2)陆俨少 上海港

            (2/2)陆俨少 沸腾的上海工业区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上海作为当时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外滩的工业烟囱和弄堂里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

          陆俨少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特点与其所处的城市建设环境密切相关,此时的他正在尝试突破国画传统技法以及题材的限制来表现城市工业建设。1956年,陆俨少同上海60多位老艺术家成为第一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进入画院不久,陆俨少遇到了传统文人画转向现实主义创作时的瓶颈,当时上海美术界提倡“笔墨当随时代”,要求画家把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创作对象。陆俨少作为中国近现代的山水画家,传承了传统山水画的同时,在新社会新环境的需求中又尝试创新。他在《自叙》中说道:“我将一颗真诚的心,献给国画事业,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推动国画事业前进。那时国画院在高安路,画师是可以不坐班的,但我总是每天到画院,早出晚归,风雨无阻”。陆俨少怀揣创作热情,创作了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特别是我院收藏的精品力作《沸腾的上海工业区》,成了上海城市工业如火如荼发展的生动写照。本文将对陆俨少的《沸腾的上海工业区》展开深入分析,探究这幅作品和上海工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并阐述陆俨少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的艺术特色。

          工业浪潮下的艺术创作

          1843年上海开埠,就一直是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一五”计划期间,上海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工业基地,钢铁、机械、化工、造船等行业迅速崛起,当时的上海城市界面一大特点便是工厂林立、烟囱高耸。快速的城市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且新颖的素材。艺术家们从城市建设、工人生活、新旧交融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创作灵感。

          1956年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双百方针”提出,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美术界也掀起了“新国画运动”,其中有一项便是要求传统绘画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在当时的社会需求背景下,艺术家们呼应国家号召,就如陆俨少在1976年于就新居敬录的行书八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应是他们当下艺术创作的方向。1961年,陆俨少先后参加了广东侨乡写生活动,参观了湛江新建港口、油页岩矿以及炼油厂,看到了祖国的伟大建设。1962年,陆俨少应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邀请,兼职执教国画系山水科,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外出写生观摩。他回忆这段写生经历时说道:“合肥至芜湖,桐庐至白沙,特别是新安江水库大坝及发电机组,使画家愈见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可以自力更生,振兴中华,富强昌盛。乘船去淳安县治,观渔水库中,饭于生产队。又深入山区商于大队,观其筑堤拦流,利用河滩移土造田,改造环境,战胜自然,发展生产的一派新气象。”由此,越来越多的新题材,出现在陆俨少的画笔之下。特殊时代下的历史因素给画家的个体创作带来挑战,带来创作压力,也激发艺术突破:如何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思想转化为艺术创作,成为画家的必修课题。

          解析《沸腾的上海工业区》

          陆俨少的一生贯穿整个20世纪,他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了上海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沧桑巨变。陆俨少艺术院藏陆俨少的《沸腾的上海工业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这件作品创作于1964年,画面左下角有陆俨少自作题跋诗:“沸腾的上海工业区,人民智慧无穷尽,自力更生硕果开,一带吴泾红烂漫,建营都是自家来。”画中题跋诗是陆俨少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深刻的亲身感受,这件作品突破了陆俨少以往的山水画风格,以写实叙事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当时上海吴泾一带工业区生产和建设的场景。画作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了吴泾一带工业区繁忙的工业生产景象,工厂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劳作,长江边上满载货物的轮船正在依次航行,远处的厂房也在加紧建设。整幅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生机,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世界。陆俨少用他独特的笔墨,将这一历史性时刻定格在了画纸上。

          在《沸腾的上海工业区》作品中,陆俨少运用中锋用笔,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工厂等建筑群的轮廓,尤其高耸的烟囱,一笔勾成,一气呵成,线条挺拔且富有弹性,突出了建筑物的坚固感。陆俨少灵活运用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在处理建筑物轮廓时,采用了干湿结合的墨法,既表现出建筑的立体感,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效果,使用简洁明快的线条刻画人物群体,突出工人劳作的场景,工业建设离不开劳动人民,在画中以点睛人物群像布局,巧妙地突出了时代主题——“拧成一股绳”的集体协作精神。画面色调明亮,沿用其传统山水画设色习惯,水墨为主,青绿、赭石为辅,设色淡雅,对于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或重要元素,适当加重赭石的浓度,增强了画面中建筑物的视觉冲击力。整幅画面采用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构图,近景着重刻画工厂建筑群体,忙碌的生产厂间和江面船只占据中景,远景则是朦胧且延绵不绝的工业生产,这种构图直观表达出上海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气势。若隐若现的云雾缭绕在画面左下角、中段以及港口轮船和远处工厂,表现了工业生产“热气腾腾”的景象。整幅作品以传统山水技法为主,陆俨少用巧妙地尝试用新的手法来描绘新事物,使整幅作品既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山水画的气韵。

          工业图景的笔墨创新

          关于山水画的创新问题,陆俨少有着自己独到见解,曾论道山水画的创新,一则要有新题材,二则要有新技法。关于创新的动力,陆俨少说:“时代在前进,审美感情也随着时代有所不同,古人之所爱,不一定为今人所爱,加之每个人也有独特的爱好,从这些爱好出发,每每觉到传统技法有所不足,或格不相入,从而要求填补它,改变它,发展它,这是山水画创新的第二动力。”陆俨少面对新事物时,为了更好地去表现新事物,他会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发展,不断创新技法,去完善前人技法,或填补技法笔墨上的空白。在现实题材的作品中,更为直观地体现了陆俨少的这种创新精神。

          陆俨少将绘画题材转向现实生活,把工厂、桥梁、铁路、港口等工业元素融入画里,突破传统山水画题材限制。他以融合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方式,开创了现实题材山水画的新范式。

          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还有陆俨少在1966年创作的《上海港》,是陆俨少融古创新又一力作,生动再现当年上海工业发展建设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

          艺术与时代的对望

          上海正在从“制造之城”变成“智造之城”,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沸腾的上海工业区》里记录的那些老工厂、旧码头,已经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文化标志。陆俨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现代转型的重要样式,就像他对“笔墨当随时代”六字的见解。他主张学习古人,是为了当下的运用,因此必须要有所创新,有了创新,才能与时代相合。陆俨少知行合一,通过画笔记录下的城市记忆,为上海的文化传承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见证。

          李文玲(陆俨少艺术院展览研究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