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经典作品为炬 以崇高人格为镜——中国国家画院汇聚捐赠珍品、厚植创研根基

        作者:屈菡2025-07-20 09:06: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1/5)农工之家(雕塑) 333×56×155厘米 1942-1944年 刘开渠

            (2/5)儿童不知春 问草何故绿(国画) 35×28厘米 1960年 丰子恺

            (3/5)多子(国画) 96.5×36厘米 1952年 齐白石

            (4/5)寿桃(国画) 135.5×64厘米 1987年 新凤霞、黄苗子、吴祖光

            (5/5)莫道未见荷叶红(国画) 160×70厘米 1994年 卢光照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齐白石于1952年创作的《多子》,蒋兆和在1938年创作的《与阿Q像》,丰子恺于1960年创作的《儿童不知春 问草何故绿》,刘开渠在1946年雕塑的《母与子》,新凤霞与黄苗子、吴祖光在1987年共同完成的《寿桃》,吴瀛于1947年创作的《太湖一角》……7月13日,“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中国国家画院(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接受无偿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一年来接受的无偿捐赠作品200余件,其数量之巨、门类之广、价值之高,令人赞叹。

          在这批捐赠作品中,有蒋兆和、刘开渠、吴祖光、新凤霞、卢光照等艺术前辈家属的无私托付,也有李宝林、陈家泠、庄寿红、姜宝林等当代名家捐赠的个人代表性力作,还有陈玉树捐赠的新时代古典家具以及郑长来捐赠的清代沉船瓷器。在展览现场,捐赠者再次驻足凝视作品,并缓缓道出其中的故事,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不舍,同时也饱含着喜悦。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感慨地说:“这些无偿汇聚的珍宝,意蕴深长,价值不可估量。它们填补了中国国家画院收藏体系的多项学术空白,犹如拼图上缺失的关键一角被郑重镶嵌。它们本身已是无价之宝,而捐赠者超越物质的无私义举,是中华美德、中华文脉奔涌不息的印证,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写下了最直观、最生动的注脚。”

          “如此瞩目的捐赠成果绝非偶然,这建立在中国国家画院长期以来孜孜以求、卓有成效的学术建设基础之上。”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高云说,作为美术创作与研究的高地,中国国家画院以高标准的学术定位、严谨的治学态度,致力于经典艺术的梳理、研究、传承与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正是这种深厚的学术积淀、清正的艺术品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艺术界同仁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与信任。捐赠者的义举,正是对画院学术地位与公信力的最大肯定。

          如今这些慷慨捐赠的经典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开展创作与研究不可或缺的根基与源泉。中国国家画院将这些捐赠作品视为郑重的文化托付,倾注全力精心守护、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并敞开大门邀请艺术家走进画院,直面经典,沉浸学习。“我们坚信,唯有以经典为炬,方能照亮当代艺术家攀登新时代艺术高峰的征途;唯有以大师的崇高人格为镜,方能树立起当代艺术家修身立德的标杆。艺术大师留给我们的并非单纯的笔墨,还有他们的品格和精神。睹物思人,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前辈们为国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刘万鸣说。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明表示,在中国美术发展的长河中,继承和创新始终是两个重要课题,继承优秀传统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次捐赠展涵盖了齐白石、蒋兆和、刘开渠、丰子恺等大家具有艺术史价值的美术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画、雕塑、漫画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面貌,为研究这些美术门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典。”陈明说,蒋兆和的《与阿Q像》是研究中国画创作“徐蒋体系”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刘开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对于研究新中国纪念碑雕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丰子恺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漫画的典型面貌和最高水平;而齐白石等大家的作品则是研究中国画传统和开新的重要案例。这些经典作品为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也是中国国家画院“经典引领,品格立院”学术思想的生动实践。“在当代美术创作趋于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重视经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深入研究和认识传统经典,才能判断和明确当代美术创作的方向和路径,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参照系的同时,激活传统经典作品的当代性价值。”陈明表示。

          “从古至今,经典作品始终是中国画创作者的临摹范本,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通过临摹,与先贤前辈对话,学习他们的用笔运墨,学习他们的造型造境,学习他们的立意构思,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中国画的传承。”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专职画家孙震生说,临摹研读的过程,自己沉浸其中,从手头功夫到精神内核都是对传统的致敬与继承,只有通过对不同时代经典作品的研究,才能清晰地梳理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以此来指导当下的创作。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一级美术师董雷表示,当代艺术家既要保持创新意识,也要深入研习传统艺术的精髓,既要突破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也要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找到个人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正努力通过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提升整体创作水平。此次展览正是一次带动和引领,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让社会特别是美术界意识到,经典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代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应从传统中寻找灵感,以创新的姿态实现艺术突破。”董雷说。

          “‘经典引领,品格立院’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中国国家画院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经典收藏的学术沃土,做好系统性梳理与活化研究。我们将恪守‘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让国家画院的学术收藏成为精神磁场,吸引、感召、引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向往经典、研习经典,最终立志创造崭新经典。”刘万鸣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