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南灵宝铸鼎原遗址群再现悠悠黄帝文化

        作者:魏兴涛 丁福林2025-05-15 07:33: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特大型房址F2(房内黑色物体为炭化梁架结构木构件)

            (2/2)河南灵宝西坡墓地出土玉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是目前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县市,这里与黄帝有关的记载、传说丰富而集中。近年来,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考古工作者在灵宝中部铸鼎原(或作铸鼎塬)及其周边区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对于深入认识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状况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并使我们得以通过考古学探索当地黄帝文化的基本面貌。

          “铸鼎原古国”持续近700年之久

          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代表,铸鼎原区域在仰韶文化中期发展达到鼎盛,社会文明化显著呈现,是中国最早文明化的地区之一。研究认为,在铸鼎原周边一带仰韶中期应当已出现史前古国。由于铸鼎原的全称是“荆山黄帝铸鼎原”,得名悠久,则这里的古国可初步称作“铸鼎原古国”。

          人口增殖聚集,出现大型聚落。仰韶文化时期,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业经济来源,为人口增殖、社群规模扩大和向社会复杂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聚落数量、规模的变化直观反映人口的状况,铸鼎原区域已发现仰韶文化中期聚落33处,数量最多且密集,这是人口显著增加的结果。中心聚落北阳平、西坡遗址聚落规模超大,房址数量多、面积大,尤以西坡向心式的F105等4座房址反映了不同人群在聚落内的聚集情况。

          社会分化、分工明显。进入仰韶中期,铸鼎原地区率先完成了较为显著的区域整合,出现社会分化现象。铸鼎原遗址群形成了以北阳平、西坡为核心的多层级金字塔形聚落结构。在中心聚落内,更可见明显的阶层分化现象。以西坡遗址墓地为例,面积约17平方米的大型墓葬M27等的规模是小墓的数倍,且有彩绘大口缸、象牙器等珍稀物品随葬。结合人骨、体质人类学等研究结果,以M27为代表的高等级墓葬墓主生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些反映出史前社会在资源的生产、分配、消费中已出现了等级差异。

          建筑、制陶、酿酒、丝织等手工业普遍兴起,促进了社会分工现象发展。这一时期的大、中型房屋采用基本同等复杂程度的建筑工艺,对每个建筑步骤相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房屋建筑的专业化倾向,部分掌握建筑知识的人应该已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而一定程度地专门从事房屋营建。

          社会权力加强,产生对复杂社会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铸鼎原区域在仰韶中期进入鼎盛繁荣期,社会稳定,这离不开有效的人为治理。西坡聚落内南北壕沟底部出土器物特征与聚落中心区F105、F106等特大型房址较为一致,表明这些大型遗迹的营建年代相近。每处大型遗迹其实就是一项大型工程,多个大型遗迹基本同时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量绝非一个家族或氏族能够承担,应是动员、协调、组织了整个聚落以及周边多个聚落的力量共同完成的,这便反映出中心聚落与周边聚落间的主从关系,社会权力得到一定强化,具有层级化,区域社会具备了整合管理能力。

          “铸鼎原古国”主要形成于北阳平、西坡等中心聚落的兴建时期,最早或可至距今约5700年,在庙底沟类型向外强势扩张影响时达到发展鼎盛期。从目前的材料看,古国存续的时间至少可延至西坡墓地年代的下限,即距今5000年前后。

          黄帝铸鼎故事悠悠

          铸鼎原又名荆山黄帝铸鼎原,相传黄帝在此铸鼎升天而得名。

          文献记载条理清晰,《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汉书·郊祀志》等文献多引此文。《水经注·河水四》对此注记“湖水又北遥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均指向灵宝铸鼎原。本地《阌乡县志》等记载了历代在此祭祀黄帝的盛事。

          在铸鼎原上及其周围广泛流传着黄帝铸鼎炼丹救苍生等神话传说故事。与黄帝相关的古地名丰富,譬如娄底村,相传黄帝在此炼铜铸鼎,花园、乔营和桑园村、稠桑、桑田等应与帝妃嫘祖有关。西坡遗址附近带“常”的东常、西常、大常、小常等,相传与黄帝的大臣常先有关。与仓颉有关的是附近的仓头。在西边的豫灵镇滹沱营周边,流传着黄帝命令神荼和郁垒治鬼的神话。每逢二月初九黄帝诞辰,附近百姓齐聚铸鼎原黄帝陵祭拜。

          铸鼎原本有黄帝庙、奎星楼等庙宇供奉、祭拜黄帝,后遭毁弃。现存有唐贞元十七年《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一通,“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碑阴部分有虢州刺史王颜《进黄帝玉佩表》,收录于《全唐文》第6部卷545。此碑是现存最早的记述黄帝铸鼎故事的碑刻。

          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相互交织

          大量文献记载和传说表明,黄帝时代应有历史真实背景的可能性。基本上,学界将仰韶文化中晚期与古史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对应。

          黄帝的活动范围与仰韶文化分布区域相重合。庙底沟类型从晋南和豫西核心区向外强力扩张影响,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交融联系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文化共同体,出现了“核心—主体—边缘”的结构层次,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出现了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这与《史记》记载黄帝的活动范围“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于江”“北逐荤粥”,高度重合,并与文献记载和传说中黄帝活动范围的“中心—主体—涉及区”的结构基本相当。

          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景观相一致。《史记》认为上古帝王断自黄帝,黄帝时代是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端。仰韶中期黄河流域率先形成相对统一的文化共同体,灵宝铸鼎原率先进入初期古国时代,西坡玉钺的发现,表明王权初露峥嵘。建筑业、彩陶、酿酒、丝绸等黄帝时代的诸多发明创造,也在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

          后世影响深远。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我们以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仰韶文化是我国史前影响最深远的主干性文化,与后期的中原龙山文化及夏商周文化地域相同、自然条件一致、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奠定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的重要文化。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仰韶文化人群对现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大基因贡献。最新成果表明,现代各地汉族人群有57%—92%的遗传成分来自以仰韶村遗址古人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这一比例在西藏藏族人群中也高达70%—80%,华南地区的苗瑶和壮侗语人群也有大量血统来自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的古人。

          综上所述,铸鼎原区域在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化、文明化加速发展,文明化显著呈现,进入初期古国时代。同时,铸鼎原区域黄帝故事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献记载、神话传说、古地名、历史文化遗迹和仰韶文化遗址群,无不增强了黄帝族群在此活动的可能性。

          通过铸鼎原遗址群的考古工作,我们得以窥见仰韶文化的盛世图景,重要的考古成果与黄帝文化交织,为探索古国时代、研究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历史背景开辟了独特视角,也为揭示黄帝族群、黄帝文化的深厚内涵提供了考古学的坚实支撑。

          (魏兴涛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丁福林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