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到故宫看“神奇动物聚会”

        作者:于帆2025-05-15 07:27: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十骏图·万吉骦轴 清 郎世宁    故宫博物院供图

          从五代时期黄筌笔下动作各异、生动活泼的鸟雀和昆虫,到清代郎世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御马“万吉骦”,甚至《山海经》里的诸多瑞兽、怪兽等,都齐聚“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通过“百鸟鸣春”“百兽率舞”“百态生灵”3个单元,展览展出63套共计117件珍贵作品,为观众开启一场神奇动物聚会。

          作为故宫建院百年首个动物题材的绘画特展,其主题“万物和生”源自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的《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万物凭借各自的和气生长,依靠各自的滋养而成形,蕴含着追求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包容并蓄的价值观。这与动物在自然界中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特性高度契合,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与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动物作为生态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更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鲁颖说,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也是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诠释与倡导。

          展览的第一个单元,观众可以看到众多由不同绘画技法呈现的形态各异的禽鸟,既有“黄家富贵”的代表作品——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也有清逸优雅的北宋崔白《寒雀图》,还有画风工细精致的宋徽宗赵佶的《锦鸡芙蓉图》轴,尤其清代余省、张为邦合绘的《鸟谱》图册更是精彩绝伦,这一图册修订、增补、摹绘,历时10余年,共记录鸣禽、攀禽、陆禽、猛禽、涉禽、游禽6个生态、数十种类的鸟。

          “不只有《鸟谱》,还有《兽谱》和《海错图》册,此次3套动物图谱实现了首次同展。”鲁颖介绍。同为余省、张为邦合绘的《兽谱》图册,描绘了180种动物形象,除真实刻画了常见的家畜,狮子、豹、虎等猛兽,域外的异兽,还描绘了《山海经》中记录的诸多瑞兽、怪兽,如九尾狐、甪端等。《海错图》则描绘了千奇百怪的海洋动物。

          这些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的精美画作,在丹青妙笔间也化作了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明宣宗朱瞻基笔下的《三鼠图》灵动可爱,暗藏“鼠”与“数”的谐音,寄托着子孙绵延的朴素愿望;南宋陈居中所作的《四羊图》,寓意三阳在下,一阳在上,祈盼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跃然纸上;龟这一与龙、凤、麟并称“四灵”的神兽,在张珪《神龟图》中被赋予了通灵、长寿的祥瑞寓意。

          古画中的动物往往成为祥瑞的化身,画作里巧妙的意象组合,构成了古人独特的祝福密码。就连来自西洋的宫廷画师郎世宁也深谙此道,他在《嵩献英芝图》中精心安排白鹰、松树、灵芝、巨石元素,“嵩献英芝”其实就是松、鹰、芝的谐音,这些动植物在中国人的语境中象征着长寿、强壮、灵敏、吉祥等美好寓意。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画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而雍正皇帝的生日正是在十月,可见该图是一幅专门为皇帝而画的祝寿图。

          清代蒋廷锡的《寒蝉抱夜图》则以蝉喻人。画中一对寒蝉栖柳枝而鸣,用笔轻灵,是对“蝉蜕于浊秽”这一高洁品格的写照,是文人以物明志的典范。正如古人所言“居高声自远”,这小小的生灵,承载着士人对清正品格的永恒追求。

          禽之翱翔,兽之奔走,鱼之悠游,虫之鸣唱,这些画作中呈现的中国传统经典审美,彰显出自然之道。展览不仅是对历代画家“观天地万物而生意”艺术追求的回应,更为当下构建生态文明带来深刻启示。

          当观众漫步于文华殿,与千年前的生灵隔空对话时,或许能感受到: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从未改变。这场跨越时空的“神奇动物聚会”,以诗意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尊重生命、顺应自然,方能实现真正的“万物和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