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书法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袁炜婷2025-04-30 09:40:49 来源:大河美术报

          袁炜婷 《文心雕龙·风骨篇》(局部)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和发展。这一方法论为解读书法艺术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提供了认识论工具。本文采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从书法实践的物质性出发,通过社会形态分析法,系统考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技术条件四维框架下的书法演进规律,并结合全球文化资本流动的新语境,论述其在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书法本体论与当代语境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书法理论;书法创作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书法学习中的应用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书法学习中的应用

            实践作为人类对象化活动的本质形式,不仅构成社会存在的本体基础,更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书法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的学科,从甲骨刻辞的占卜实践到文人书斋的审美实践,始终遵循“技进乎道”(《庄子·养生主》)的实践规律。如赵孟頫的“日书万字”的技法锤炼,傅山的“宁拙毋巧”的美学实践,都印证了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实践辩证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书法理论学习方面的应用

            苏轼曾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苏诗补注·卷十一》)阅读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主要方式。书法的学习不应单单着眼于书法技能的训练,还应不断读书,通过阅读提升文化素养。否则,无论其技法有多高超,也只能做一个“技工”“书手”,而非完整意义上的“书法家”。

            汉字构形体系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物质载体,正如启功所言“汉字是书法的基因库”(《古代字体论稿》)。但书法美学已超越文字实用功能,形成“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的独立艺术语言体系。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不仅需要“心忘其手手忘笔”(苏轼《小篆般若心经赞》)的技法修为,更需具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积淀。如今,个别所谓的“书法名家”,顶着各种各样高端头衔,在全国各地举办众多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展览,其作品中缺字、漏字、错字、别字却屡见不鲜,这不仅在书法行业内闹了笑话,也让其他相关行业人士咂舌。他们向大众传递了错误的观念导向,即“做书法家无需读书”,殊不知,没有文化修养的书法如同“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九》)。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书法技能学习方面的应用

            书法技能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人文学科,它不仅需要大量阅读,还需要对经典碑帖进行细致观摩,尤其注重技法方面扎实的基本功。从古至今,出色的书法家无不是通过勤奋的技法训练与创作实践取得成功的。只有在书法技法方面的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实现“由量的累积到质的飞跃”的质变。

            如今,书法高考培训班的老师尤其注重这一点,他们严格督促学生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学生们从临帖到创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自身技法存在的问题并逐一解决,最终实现“质变”,形成初级阶段的书法认知体系。然而,这样的“质变”,是从应对考试的角度来讲的,要想实现真正的质变,还需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要知道“设实顿悟,终须渐修”(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只有在日复一日的读书与技法的实践中打好“厚积”的基础,才能实现最终的“薄发”。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单独的个人,他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这些渺小的力量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更大的力量。”这段话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整体的重要性。我们在进行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要注意,在分析某一时期、某一书家时,不能只局限于这一时期、这一书家个人,要有全局思维,把握好整体性原则。例如,对于断代研究来讲,正如历史学家严耕望所说:“断代研究也只是求其方便,注意的时限越长,越能得到史事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已研究一个时代,或说研究一个朝代,要对上一个朝代有极深刻的认识,对于下一个朝代也要有相当的认识。所以,研究一个时代或朝代,最少要懂三个时代或朝代,研究两个相连贯的朝代,就要懂得四个朝代,以此类推。”(严耕望《治史三书》)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也是同理。我们要从宏观角度看待问题,不要仅针对某一个孤立的“点”作研究。一篇好的论文,需要作者具备宏大的视野,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遴选出一个以小见大的论题。

            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整体性原则更加重要。一个笔画写得再好、再精,也只是一个孤立的笔画。一个精到的字由许多笔画构成,在结构上,它们相辅相成。至于一幅优秀的书作,不仅每个字都需做到精,且在整体上要有节奏、行气、欹侧变化等众多要素。因此,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一个笔画的形态,要有整体性的把握,未雨绸缪,提前考虑到通篇的整体布局与最终效果。

            ☆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同样的要素,通过不同的组成方式,可以形成完全不一样的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在书法理论研究中,同样的材料摆在不同的研究者面前,很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由于书法鉴赏带有主观性,不同的鉴赏者对于同一件作品的审美感受有一定差异,在历代的书法批评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研究者对于一个命题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情况下,对于材料的选择、排序都会影响最终的结论。我们在进行书法理论研究时,尤其要注意结构性原则的把握,合理运用材料来论证观点,不能用断章取义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观点。

            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我们需要对单字结构、多个字组成的字组等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从而达到理想中的和谐效果。相传,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写道:“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

            这里强调写字要“意在笔前”,实际上也是结构性原则重要性的体现。对于每一位学书者来讲,单字的笔画如何布置,整体中的诸多要素如何分配才能自然,是不可忽略的问题,需经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不需要刻意安排也能使整体和谐的境界。

            ☆层次性原则

            在每一个系统中,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表明了彼此之间互相隶属的等级关系。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书法是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等共同隶属于整个艺术系统。因此,把握层次性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书法的定位。

            在书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层次性原则,理性分析属于不同层次的艺术作品,区别对待属于不同层次的书法理论。例如,正确区分书法史、书法批评史、书法风格史之间的隶属和并列关系,这对于材料的搜集定位以及分类是十分有帮助的。反之,在论文写作中,倘若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书法批评的材料同书法风格的材料等量齐观,这样找出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宗白华称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宗白华《美学散步》)。在书法创作实践中,一幅好的作品要层层递进,通过墨色与节奏的变化起伏来带动审美主体的情绪。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在书作中的墨色要有变化、有对比,或浓淡、或干湿,有了墨色上的变化,再加入一些线条的欹侧变化、笔画的偃仰等,作品就有了节奏和层次性。

            ☆开放性原则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开放使人进步,封闭使人落后。书法也是一样,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打破区域界限,批判地吸收不同国家、地区书法的精华,以取得进一步发展。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还应同诸位老师、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活动,及时关注学科前沿理论,善听“百家之言”。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与媒体来学习,通过权威的学术网站阅读更多优秀的文章,查找、定位相关材料。

            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我们的视野不应只局限于国内,要勇于找出自身的不足,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书法精粹。我们应牢牢抓住自身的优势,保住我们自身的独特性,守住传统书法的根基。同时,要批判性地吸收日韩等其他国家书法中的精华成分。

            毕加索曾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肯定是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这间接说明,在西方艺术家眼中,书法是能够与他们的绘画艺术对等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书法人才资源,制定长远计划,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国民众,树立好文化中国的形象。

            此外,处在科技革命与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利用好新技术来对书法产生有利影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作为书法的发源地,我们不应该在科技的浪潮中被动地接受它的洗礼,而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新技术来发展、创新传统书法。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学书者的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并为中国传统书法的发展与创新指出了前进方向。在书法学习中,应正确利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与实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艺术思维创作书法、鉴赏书法,从而提升自身的书法素养。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