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画:500幅宝藏名画读懂5000年中华文明》 马子雷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就是中国画:500幅宝藏名画读懂5000年中华文明》(简称《这就是中国画》)一书,带领读者走入一个由笔墨丹青构筑的艺术世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画的美术史读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回望。
传统的美术史著作素以学术性、专业性见长,内容严谨却略显枯燥,普通读者很难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这就是中国画》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书中不仅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画经典作品,还巧妙地将现代流行文化融入其中,让读者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例如,书中用“工作摸鱼”来形容宋代文人画的闲适意境,用“茶话会”来比喻元代文人雅集的社交场景,甚至用“十二星座”来解读古代人物画中的性格特征。这些现代词汇的运用,不仅拉近了艺术与读者的距离,更让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书诞生于其团队在线上的一个热门古画“鉴定”系列专栏,主编将这个“鉴定”解释为一种鉴赏和探索。笔者认为《这就是中国画》一书也传达出对丹青之术影响一代代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维的思考。
美术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艺术作品的诞生与发展,更在于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这就是中国画》通过将古代艺术作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成功地在古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不仅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艺术,也让古代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书中对每一幅作品的解读,不仅停留在技法与风格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例如,在解读宋代山水画时,书中不仅分析了画家如何通过笔墨表现自然之美,还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山水画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解读方式,使得古代艺术作品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载体。
书中还通过对比古代艺术与现代生活,揭示了艺术与时代的深刻联系。例如,书中将古代文人画的“隐逸”主题与现代人的“逃离都市”心态进行对比,指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自然与宁静的追求始终未变。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的永恒魅力,也让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阅读《这就是中国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的中国画作品,每一幅作品都配以详细的解读与背景介绍。读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画独特的笔墨韵味,还能体会到画家通过作品传递的情感与思想。例如,书中对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的解读,不仅分析了画家如何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荷花的清雅与水鸟的孤傲,还深入探讨了八大山人作为明朝遗民的心境。这种解读方式,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此外,书中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中国画作品,揭示了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文化思潮的变迁。例如,书中将唐代的富丽堂皇与宋代的清新淡雅进行对比,指出这种风格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画家审美趣味的变化,也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这种深入的分析,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又能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这就是中国画》巧妙地将美术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揭示了美术史“无用之用”的深刻内涵。它引导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深入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例如,通过对古代文人画的解读,指出文人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美术史还让我们意识到,艺术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写照。通过研究美术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与我们所处的时代。
通过书中如数家珍的丹青之作,我们得以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文明对话,在艺术的永恒之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正如本书序言所说:“点滴溪流终将汇入大海。”每一位读者,都是这场艺术之旅的重要参与者。让我们在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中,做回时光的慢行者,做回精神的追寻者。
(作者为山东画院青年理论家、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