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晨曦》90X90CM、纸本重彩、2020年
青年艺术家张亮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从湖北美术学院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南北研学经历中,曾受教于陈孟昕、何家英等众多名师大家,使他的人物画创作既呈现出扎实学院派功底下的严谨与秩序,又颇具习众家所长、取自我之道后的自信与灵动。
张亮始终秉持探古求新、追问时代的创作态度,他深知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经典形式之一,历经两千余年的流变与发展,在其“工以致精,细以表微”的严整规约外,新的时代需求与观念、方法、媒介延展驱动下的创新表达乃是当代工笔画走向未来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张亮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多有力作,对个人风格的持续探索促使他不断尝试,并积极实践于其对现实关注与体察的视觉表达之中。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展最高奖,歌颂环卫工人的工笔重彩画《守护家园》以拱形与拼接的构图完成了垂线与弧线组合下的形式对称,使画面呈现出庄严肃穆的视觉效果,而以红、橙、黄构成暖色主调的色彩处理则营造出温馨祥和的意境之美。
再有聚焦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创作资助项目的作品《明天会更美》以分段对称的构图形式、平面装饰的意境氛围、简约有力的语言表达等综合因素对画面节奏进行了恰当的把控,打破了常规叙事场景的惯性视觉样态,使日常的建设场景散发出纪念碑式的精神力量,让普通的建设者们得以以艺术化的生命姿态出现,为美好的明天带来阳光。
表意与叙事是工笔画在主题性创作中的重要优势,张亮尽管在形式语言方面诸多探索,但也始终未偏离“应物象形”为主体手段,与此同时,他尝试拓展工笔画语言的兼容性与可塑性,积极赋予画面丰满的情感内涵,进而进入以艺术之真实有效传达其叙事性的主题画面内,最终聚焦到小我背后所蕴藏的“大境之美”中。
他注重工笔画的写意性,注重物象造型的意象性,因此,工笔和写意一直是他进行探索的两条并行路线。于写意人物这条主线上,从《幻梦青春》到《诗意心园》,到《古意新风》,再到近期的《心园逸游》写意人物小品系列,他在写意人物的创作领域几经磨砺与沉淀,似乎正进入一个契合当下本我观照的,新心性的表达时期。
《幻梦青春》作为其持续研究、并潜心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呈现出青年艺术家个性视角下对时代精神的艺术理解与表达。入选第四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青春如花岁香凝》,画中少女形象自信、阳光,青春如歌,而恣意飞扬的花儿、虚松灵动的线条、神秘深邃的画面深处,则令观者的视野顷刻间沉浸在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交织、现实与超现实并置、生命与时代共舞的美好氛围之中。
相比《幻梦青春》系列对当下都市生活的时代链接,《诗意心园》时期向内求索的情感抒怀,以及《古意新风》借古探今的溯源与求新,近期的《心园逸游》系列呈现出的是一种穿越古今、畅游山河后的豁然开朗与灵动洒脱。
细观其作,传统竖幅山水的构图铺垫出远处云山掩映、宁静而高远的大美意境;亭台叠石、草木花卉、几处围栏点缀出“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心境观照下的、物化的审美空间;都市女性形象的介入则将“人的在场”引入了“物的世界”,“人与万物一体,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张亮将这一系列趣称为“逸游”,而逸游于纸上的创作过程实则是他逸游于心间的、享“大境之美”的心灵旅程。
以精微造大境,站在古今中西的交汇点,由远及近,由物观我,张亮对人物画创作的探索仍在继续,其对现实的关注、反思与再现,对生命的探察、体悟与延展,亦将随他的艺术之路生发出更多可能与期待。
(文/夏梓,艺术学博士,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