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何晋渭
学术主持:赵力
展览总监:张鲁
承办单位:北京29号院美术馆、中防丝路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陕西中防丝路文化有限公司、北京亚洲现场艺术中心、亚德美术馆
协办单位:北京土耳其文化中心
开幕式时间:2025年10月17日 18:30
“谁在天边谁在眼前”这一主题富含哲学意蕴,作品通过探讨个体与社会、以及时代变迁中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以梁宏理的微观叙事为切入点,将个体命运与历史、社会、文化相互交织,引发观者对身份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时空感知的深入思考。
作品中“超现实元素悬置于日常场景”的手法,暗喻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与认知重构的复杂性。艺术家融合写实与超现实的表现方式,以自然主义的笔触捕捉西安本土的日常场景(如古迹、市井、历史街区),同时借助超现实元素(如悬浮物体、时空错位)打破现实逻辑,构建起“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这种手法看似与学院派的写实传统高度契合,实则其图像语言已与传统经验彻底决裂,体现出对多元文化共生背景下微观叙事的深入探索。
在25年前,梁宏理就以“谁”这一非主流创作线索展开探索,将浓重的个人经验融入作品。他以微观个体为起点,以具体化的场景为载体,既延续了个人历史,也实现了对转型期社会的现代表达。通过在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取得平衡,他的创作扎根于本土经验,却呈现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将个体命运在瞬息之间的心理状态转译为视觉图像。
这种对“个体经验”的执着,为微叙事提供了新的表达范式。梁宏理通过看似“常规”的描绘,试图打破绘画在既定秩序下的图像逻辑,构建出非正常的视觉现实。尤其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今天,他的作品依然坚守本土经验,持续追问“我是谁、谁是我、谁在哪”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议题。在当代艺术学术方向渐趋模糊的语境下,梁宏理作品中的“谁”,正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失语状态的一种个案式回应,也是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深入思考。他的“微叙事”实践,可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代表性案例。
梁宏理的作品通过“日常场景的超现实重构”,展现出新旧交替、国际变迁、景观社会与个体状态之间深层次的互联关系,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深度与消费时代之间矛盾的不适感。这一创作思路与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于1967年提出的“景观社会”(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理论形成呼应。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指出:“景观并非单纯的视觉现象,而是指社会中所有通过媒介与消费体系呈现出来的影像、符号和表象,这些表象不仅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而且日益主导着人类的日常经验。”在这一理论映照下,梁宏理的艺术实践更显深意:他以个体叙事折射时代洪流,借助西安本土图景,展现个人艺术与国际幻影下的对抗张力。
艺术家梁宏理作为70后重要代表与西安本土创作者,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对时代、社会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深层关联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以“谁在天边、谁在眼前”为线索,持续围绕“谁”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微观叙事,探讨个体在社会与历史洪流中的存在状态,表达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审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进而引发观者对“我是谁”“我从何处来”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梁宏理善于截取日常场景,同时融入超现实元素,将奇幻意象悬置于普通现实之中,打破既定的现实逻辑。他的笔触自然洒脱,语言带有自然主义倾向,以轻松写意的姿态勾勒形态,呈现出诗性的散漫感,令人心绪为之一动。从与自身记忆紧密相连的古建、小巷、楼道、老厂区等寻常场景出发,他将流动的时间片段凝固为视觉瞬间,以此传递对历史、个体、社会、场域与记忆的现代性人文关怀。在微观中感知世界,以个人化的表达追问生命的意义,正是梁宏理艺术最为独特之处。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具有重要个案研究价值的创作者。
(文/何晋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