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毅:日常辞典

        作者:核实中..2025-09-27 09:13:16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展览名称:刘毅:日常辞典
            展览时间:2025/09/30~2025/11/19
            展览地点:[四川]-成都市双流区麓山大道二段18号麓镇山顶广场21栋-(A4美术馆)
            主办单位:A4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刘毅

          展览地点:A4美术馆 3F展厅

          策展人:王文喆

          艺术总监:孙莉


          日常是什么?

          是地铁上被挤压出的一个座位,是病房里冷白的墙面,是咖啡厅角落里静静生长的绿植,也是梦境里突然掠过的神鸟。

          它们平凡到容易被忽略,却又构成了我们真正生活的质地。

          刘毅从2015年起,开始用手机作画。他称之为“手机绘画”。在地铁里、浴缸中、病房里,或是旅途间,他都会随手掏出手机,用手指画下眼前的风景与内心的幻象。十年来,他已经积累了五千余幅作品,像是一部不断延展的“日常辞典”。

          伟大的事物不一定在远方,值得凝视的往往就发生在当下。


          手指下的大世界

          刘毅的创作,与他的童年经验紧密相连。

          因为先天性腿部残疾,他的父母希望绘画能成为他与世界交流的桥梁。无法随意走出家门时,他父母就邀请世界进来:邻里的小伙伴们走进家里,与刘毅一起玩耍。过家家的游戏里,他常被推举为“父亲”或“国王”的角色,而由于能说会道,他立刻赢得了周围小朋友们的喜爱。那时的刘毅发现:只要找到一种表达方式,就能突破身体的限制,让别人理解和靠近。

          这种经验成为他日后艺术的基石。手机绘画的背后,其实是同样的逻辑:先为自己开出一条路径与世界交流,再共享出来,与他人相遇、发生联系。

          2013年,刘毅在大英博物馆被浮世绘深深吸引,画面里承载了江户时代的俗世百态:市井、神话、风景、人物。它们并不依赖巨大的画布,却能以片段和日常的方式讲述无尽的故事与复杂的人心。他意识到:叙事的力量,不在于画布的大小,而在于能否让生命力流动其中。在2014年,正是他儿子出生的年份,他每天带着小笔记本陪产到孩子出生,记录下太太和儿子在月子期间的场景。这样的日常小画的创作为手机绘画埋下了伏笔。

          他的第一幅“手机绘画”是为学生制作的海报,灵感来自于一次在公园的教学活动。从此,他养成了随时随地用手机记录生活的习惯:在地铁上、浴缸里、医院中……当手机成为他的画布,手指成为他的画笔,那种小而全的叙事方式在当代媒介里得以延续与放大。有限的屏幕上,既有风景与静物这样的可见之物,也有如情绪和思绪这样的不可见之物,梦境、神话、想象同样不断出现;曾经只在书页或版画上出现的“私人词条”,在屏幕上可以被无限地叠加、保存与传播。当手机和手指成为画具,图像不再只是再现的载体,而是身体与精神的即时生成。


          手机屏幕里的日常神话

          刘毅的手机绘画并不只是“随手画画”。在这些图像中,他捕捉角落的花石、天边的一道云,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节奏,平凡的生活中依然潜藏着神话,无需解释,也不受怀疑,只是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力。

          他的画面既有日常的片段,也有神话的场景:他与山神搏斗,与巨大的自己对视,看着太阳降落,听到凤凰的声音;既有具象的风景,也有梦境般的象征。它们像荣格在《红书》里记下的私人日记——在深度精神的维度里,人和世间万物、真实与虚幻,都在交谈。寻找神话的意义在于超越个体局限,进入更广阔的叙事。神话是一种共享机制,能将某个人的故事转化为群体可以理解、认同甚至传颂的形式。它也是抵抗消失与无意义的途径。

          每天,他把这些图像上传到社交媒体。看不见的观众在滑动中刷到它们,点赞、评论、转发。于是,这些看似私人、片段式的绘画,成了某种公共的共享。当日常被积累、记录和充足,它便获得叙事和象征的力量,从日常出发,最终指向永恒。


          万物皆小鸟

          2022年4月3日,因为疫情无法出门,刘毅推开窗户,听到家对面苏州河公园里的鸟鸣声。他顺手录下并分享给朋友们,没想到许多人因此感到慰藉。就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日常里的生命力原来是如此可贵。

          于是他开始向外征集鸟鸣,逐渐形成了“鸟鸣电台”——一个汇聚、记录、分享鸟鸣的公共艺术实践。它与“手机绘画”有着相似的逻辑: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成为身体的延伸,鸟鸣的录音则是感知的延伸。两者都将瞬间捕捉并传递出去,让个人的日常在公共空间中扩散、回响。

          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条鸟鸣被收集进来,刘毅在手机里一边听着公众发来的声音,一边画下想象中的小鸟。小鸟轻盈而短暂,却穿梭在日常的缝隙里,把看似孤立的生命经验联结起来。

          从这里,“鸟鸣电台”不断衍生出各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实践:工作坊、社群行动、装置创作。2025年8月24日,刘毅携手A4美术馆、麓湖鸟类友好社区营造小组、麓湖公园团队,以及龙门山迁徙猛禽监测与保护项目负责人沙丁鱼,在“绿动计划”的支持下,完成了一次防鸟撞艺术实践工作坊。居民和观众共同创作了一系列防鸟撞贴纸,让小鸟能“看见”玻璃,不再因误撞而丧生。

          接下来,A4美术馆也将继续与刘毅一起,启动防鸟撞改造计划。随着秋季候鸟迁徙的到来,这项公共艺术实践将为迁徙途中和栖息在此的小鸟们,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驻留地。

          当小鸟能够看见玻璃,当人类重新看见日常,我们或许也会意识到:艺术并不仅仅在展厅里,它更在那些守护与被守护的瞬间,在人与自然彼此回应的呼吸之间被点亮。


          关于艺术家

          刘毅

          艺术家、公共艺术策划人、“鸟鸣电台”发起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公共艺术与设计实验室主任,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 研究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教授,61CREATIVE 创办人。

          刘毅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创作来探索身体与空间、精神与物质、个体与公众、文化的在地性与抽离感等议题和关系。他日复一日的手机数码绘画创作中展现的古典造型与当代色彩的独特风格诠释了他对生命的好奇以及神话般的想象、个人的记忆和生活的经历。同时他对数字媒介、物性材料与创作主题之间的叙事关系发生兴趣,涌现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场为语境的平面或空间艺术作品。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1.013(s)   11 queries